据道琼斯莫斯科8月13日消息,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周二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和阿塞拜疆国家能源公司Socar签署一份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油气资源。
1990年以前,美国石油进口中31%来自中东,16%来自中南美,11%来自加拿大。一是各国高度重视海外能源多元化战略。
当前和今后较长的时期,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国能源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能源问题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之一。战时美国还可以通过控制中东石油和石油通道来对中国进行制裁和封锁。第二,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要总结历史经验。原油表观消费量估计在4.54亿吨,同比增长3.4%。日本重新提出要提高在石油丰富地区的原油自主开采率,由15%提高到40%。
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总统普京2002年就提出建设欧亚能源联盟,力图从资源、管道、市场等方面全面控制中亚能源。世界大国能源战略的借鉴意义世界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制定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普遍注重内外兼顾、多元并举、综合协调,其能源战略既有许多共性,也各有特点。2002年,当时的外经贸部第19号公告发布了《关于原油、成品油、化肥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企业资格备案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和申报程序》的规定。
而对于这种管制,政府应该逐步放松,毕竟成品油是可以进行市场竞争的产品。在能源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必须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抓好。原因在于民营资本无法进入,政策限制太多。
大势所趋:民营企业的集体呐喊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此项政策出台之后,具体的实施细则还需要再完善,各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细则。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规定: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要根据地方炼化企业资金规模、设备装置、节能减排、发展贡献等综合考虑,放开原油加工许可审批。以山东为例,目前,山东地方炼厂最多、炼油能力较高,成为地炼实力最强的省份。但原油加工资质,在国家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后就没再审批,但有些企业因国营石化企业参股,也享受了原油分配计划。有数据显示,大型地方炼化企业的年炼油能力已达到全国炼油能力的四分之一以上,并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则消息更能说明问题,近日,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公布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目前山东虽然有40多家成规模的地方炼厂,但有数据显示,2011年其一次常减压开工率平均仅在35%,原因就是严重缺乏原料。在《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前,民营企业在进口原油方面,屡受限制。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大型地方炼化企业充分参与石油市场竞争,也可倒逼国有企业,使其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能力。
有利于提高石油行业竞争度,形成良性市场竞争环境。这就造成了同类企业不能享受相同政策待遇,导致竞争的不公平,致使没有原油分配计划的新建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高成本运转。
面对民营企业进入原油市场门槛高的现象,打破上游的原油瓶颈是首要课题。有利于增加市场成品油供应新渠道,降低成品油价格,解决不时出现的油荒问题。
但国内22家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企业中,有国营背景的企业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仅有几家民营企业获得进口资质,但实际上因种种限制,没有真正发生过进口业务。这些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在企业规模、设备装置、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家新时期炼化企业的先进水平,己具备精细化工生产和成品油生产的能力。有专家表示,开放原油进口资质,改变了多年来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局面,彰显了政府向石油市场改革深水区挺进的勇气和决心,相信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不断攻坚,增加非国有企业原油进口配额的目标终将实现。新一届政府,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明确要求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目前出台的这些政策含金量高,体现了中央关于微观政策要活的要求,对减轻企业负担、改善经营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石油行业期待国民共进垄断行业之一的石油行业因为国家的一纸政策,对民营企业打开了大门。虽然山东地炼有资质,但受进口配额的限制根本进不到足够的原油进行加工,只能采购价格高的燃料油替代。
分析人士认为,在该公告实施的初步阶段,预计能够获得原油进口资质的炼厂还是在少数,可能主要集中在炼能规模位于前列以及能够保证开工负荷的地方炼厂,这部分炼厂更符合有利于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随着这部分炼厂获得原油进口资质,盈利能力将得到明显加强,也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刘锋看来,中国在南海腹地,尤其是南沙群岛附近没有进展,一方面是技术问题,中国在深水油气开发技术上有待提高。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对市场不了解,所以我们主流装备的技术能力薄弱,特别是高端产品设计的能力不行,像有一些企业开始承担基本设计,或者有一些企业也开始概念设计了,但总体上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
至今仍未摸清家底南海的特殊意义,一方面在于其油气储量,另一方面在于其通航价值。今年我们自升式平台全球大概有42座,今年1到7月份,我们国家接到的数量超过了一半。
中国连南海资源总量还未摸清,东南亚国家则已静悄悄地蒙头开采多年。目前来看,南海的工作还是做得比较少,大面积的区域只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勘探,二维的勘探,三维的还没有做,潜力非常大。在刘锋眼中,当下更重要的问题是政治因素,南海地处远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各自声称拥有主权,使得中国在南海的油气开采阻力重重,在南海绝大部分的深水区,要么是敏感区,要么是争议区。其二,在国家各方面的保障方面,要逐步的跟上,现在我们在远海作业,连一个基地都没有,这都需要国家去做保障的,国家政策支持要给予提升。
对南海拥有主权的中国,在南海的腹地现在却没拥有一口油气井。总体上,海工装备制造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认为尽管我们这几年有很大发展,但如果从世界整个海工装备产业格局分析,实事求是来说,我们还是处于第三梯队,第一梯队是欧美,掌握了核心的关键设备,前端设计。
实际水平,应该说自升式钻井平台,包括系列化的FPSO,包括海工工作船、辅助船,已经具备了自主设计的能力。现在来看,荔湾3-1气田的开发具有指标意义,要看它的开发程度,可能决策层也在考虑后期开发的战略,包括我们在西沙钻探活动,包括在南沙的钻探活动,都要和这些挂钩的。
随着大家都往中间挤,冲突势必会增长。国际上,一般将水深超过3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1500米水深以上称为超深水。
一个被媒体反复提及却难以证实的数字是: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30亿-3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其中70%蕴藏于南海深海区域。技术仍需加强我们国家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目前来看,海上石油增长的潜力,应该是在深水,而深水的希望应该是在南海,这已经是形成了共识。相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每年在南海开采的油气却达到了5000万桶,约为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的年产量。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科学所副所长刘锋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海洋工程技术装备论坛上作出上述表述。
那么浩瀚的南海到底拥有多少油气资源?对南海拥有主权的中国至今也仍未摸清家底。现在中国在南海开发油气的现状是,基本上局限在近海,大概在北纬17度以北,南面广阔的海域没有涉足。
谨慎的合作模式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公布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至今,南海战略性资源迅速被周边其他国家抢夺。中国的海工设计过去70%是依赖于国外进口,能不能在设计方面,用政策指引的方向带领产业做大做好,选好的设计,集中好的船企来生产,这可能是突破韩国制造优势的重要关节点。
挪威DNV大中华区海事咨询部的总经理吴巨圣建议中国加强自身的设计能力。刘锋建议,一是做好内功,把海洋装备的技术水平提上去,这有赖于国内企业能力的提升。